返回首页  |   VR探索学校      
中文  /  English
芬兰教育嵌入万汇DNA,共造世界顶尖名校
发布时间:2022-04-07 11:13:28 访问量 28


2019年7月6日至10日,阔别三月的芬中教育协会专家再次来到万汇。他们将芬兰最先进的国家课程理念与万汇课程体系相融合,对老师开展主题式深度培训,培养具备课程可持续研发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为万汇的国际化教育建设和教育创新实践注入新鲜血液。

01

芬兰国家课程精髓:如何进行现象式学习?

李栋博士:“未来万汇的课程是怎样的?怎样做课程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多学科融合,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这次芬中教育协会把最新的研发成果带到万汇来。”

这就是被芬兰认为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适合21世纪的新型学习方式——现象式学习模式,芬兰国际教育创新研究院高级课程发展顾问Matti Rossi博士分享到,在芬兰,国家要求每个学校每学年必须开展1-2次现象式教学项目,方便孩子们通过跨学科、融合式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科全面思考的边界,增强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基于他们已有的学科知识,把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相联系,通过团队合作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

芬兰专家团队Matti Rossi 博士、知名坦佩雷国际学校全科老师Marita Leskela随后对万汇老师们展开深入培训,首先从总体理论层面分享了现象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科融合的精髓理念,其次从老师和学生的视角剖析现象式教学的设计规划和学习实施过程,并最终以芬兰的现象式学习真实项目案例,来深入解读现象式教学在综合学校学校的具体实操成果。

 

现象式教学的主题(现象)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兴趣话题,例如孩子们某天看到地震新闻后与朋友讨论,并跟老师及同伴们分享该现象,最终老师结合课程要求及教学内容确认现象式教学项目的主题。之后,老师们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情,确定课程设计(子主题、目标、参与者、学科、时间、评估等),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逻辑性的学习过程,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发现,全程积极参与;孩子们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老师作为指导提供给孩子必要的帮助。

这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转变了课堂的教学方式,更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作为“导师/教练”角色的教师,善于引导孩子进行全方位思考,进行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学习者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全面的学科视野;所学理论知识与周围生活现象紧密联系,提升孩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孩子们能开展合作式学习,提高团队合作的参与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种构建式的学习方式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出积极的反馈与即时的评估,综合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等21世纪核心素养。

 

02

万汇校本课程大纲:打造中芬融合优质课程体系

而这种先进的现象式学习方式,将成为芬兰教育与万汇课程结合的“DNA”,与万汇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万汇国际学府教育总监、芬中教育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芬兰教育管理学博士李栋老师在专题讲座中向万汇教育同仁们分享了万汇NEDU School课程大纲、总体框架和课程内容。李栋博士特别强调了万汇NEDU School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建构性学习模式、跨学科多维度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学科知识横向迁移能力。”

接下来万汇老师与芬兰专家组进行多方位、深层次讨论和答疑互动,通过专题讲座、精品课堂案例展示、现象式学习工作坊等方式,共同研究如何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两个维度,将芬中教育协会所研发的特色校本课程在万汇落地,共同打造适合万汇人的精品课程体系。

老师以孩子们提出的“地震是什么?”为探究主题进行模拟教学,生成不同的思维导图报告请芬兰专家们逐一点评和建议。芬兰专家评价道:“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后期一定要多融入孩子们的想法、兴趣和建议;可以做一些在大主题下,开展小组子主题的活动。比如:地震的延伸二级主题可包括逃生路线,小组针对这个小话题,讨论具体如何操作。”

老师们在分组讨论中灵感激荡,碰撞出更具有闪光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最后在分组汇报时,专家们对老师们提出更多建设性的点评指导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非常有信心将全新的教学思路落实到课程学习中。

Matti博士还分享了万汇NEDU School课程核心建构图以及课程目标、说明、描述、使用的材料、评估、报告、反馈、拓展及后续关联活动,更生动地向老师们分享了课程样态,帮助老师深入理解现象式学习的多种形式,理解如何设计课程,如何鼓励孩子不断思考,怎样灵活利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如何决定多学科目标,怎样对学习过程进行反馈、评估和总结。

 

03

万汇教育者实练:理论与实践并行

芬兰国际教育创新研究院专家、芬兰知名学前教育专家Kirsi Rehunen老师与万汇幼儿学府的孩子们共同开展了一节有趣的、由芬中教育协会自主研发的多学科融合案例精品课,请万汇老师们一起观摩、讨论,学习真实的芬兰课程设计理念。Kirsi Rehunen老师首先与孩子们简单交流上课主题:科技是什么?通过孩子们对科技的现有认知,老师初步了解孩子学情,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并灵活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内容。另外,Kirsi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学习环境——小小博物馆她像变魔法一样掀开围巾,请孩子们细心观察地毯上的物品:棉手套、硬纸盒、马蹄铁、玩具三轮车、音乐盒、衣夹、吸管、磁铁、不同材质的小立方块、金属丝、剪刀、胶带、钳子……孩子们依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技物品并说出或猜测其名字及其用途,通过探究的方式了解现代科技物品的种类及材质,从而初步激发孩子对于科技的学习热情。      

随后,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戴上工作手套,将自己想象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些科技物品进行分类展示,通过观察、分类、检查、实验、比较,发现材料的特质。接着他们又变身成为工程师和发明家,用其中展示的部分物件制作一台曲柄机。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彩笔进行人物/物体绘制,用彩纸剪刀进行装饰等,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技能及艺术素养。最后,老师拍摄录制孩子们的作品介绍,进行成果描述分享。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进行科技、精细运动技能、协作、工程等多学科融合。这个学习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分析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思考能力。通过本次活动展示的科技物品,孩子们学习到了新的东西。学习是通过游戏和经验发生的,它是有动力的,甚至是有趣的。

这堂精彩的案例课,让万汇老师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芬兰课堂,观察了解孩子是如何在趣味十足的“做中学”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进行学科知识横向迁移并发展认知、社交、身体、情感、语言、信息通信等技能。

芬兰课程研发专家团队根据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和万汇的课程发展历史设计了课程资源包,老师们分成婴小、中、大班组进行吸纳学习,芬兰专家基于学府现有的课程组织形式对一日、周、月、学期的常规课程进行合理分布计划,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兴趣、认知发展水平在同一主题的学习,指导课程设计更具适宜性、建设性和连贯性,并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创造构建式的螺旋上升知识体系。

干货满满的五天培训,让老师们受益良多,她们感慨道:

“有个词叫“相见恨晚”,大概就是形容我与万汇最为贴切。为期五天的培训在昨天圆满画上句号,现象式教学开辟了教育孩子的另一条路:“有计划、逻辑条理性”地做事情,在今后课程实践中,我将不断积累、总结,将现象式教学落实到我们的一日生活中。”

现象式教学,其实很适应中国近年来课程改革和学科融合的理念,同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有所帮助。课堂教学不应成为应试大旗下的工具,而应成为一种可以贯穿始终,在以学生为中心、追溯并拓展幼儿能力的初衷下,进行知识横向迁移能力培养的方式,并为21世纪4C核心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